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2019原住民命名文化講座(賽夏族)


2019.11.2 
地點:高鐵站前訓練中心
主講:'osay a 'ataw hayawan

若要了解賽夏族命名文化就得要先從氏族名開始,從paSta'ay(與矮靈的相遇)開始介紹起。


SaySiyat是很重要協商會談、重視平等對等,從制度保障每一氏族代表的發言權;這樣的社會制度造就了「與人為善」的民族性,能說周圍族群語言。在清朝時,為了要讓漢人理解SaySiyat的社會運作,與漢人社會互動,把氏族名取漢姓。如titiyon(玉米珠)起諧音「朱」姓。過去SaySiyat的人口數比現在更多人,但因為歷經南庄事件等戰端衝突,受到遷徙影響,因此有些氏族人數銳減。特別是血、膜兩氏族就在歷史中消聲。







義大原專班學生一起來參加,有新朋友來,真的很開心!


布農語主播Lunduun特別自願來擔任講座的引言人,與理事長再續前綠啊!我是說很久以前原民台有到大鳥辦活動,辦理小小主播,伊將還是小朋友的時候。



2019年1月13日 星期日

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十週年毛巾義賣

提字: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老師

購買請洽:tita2469@gmail.com
300元/一條

2018原住民教師論壇: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方案與教師主體


論壇主題: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方案與教師主體
引言人:屏東縣北葉國小 #高至誠 校長
與談人:大海·伊斯坦大 理事
2018年5月5日 星期六
時間:10:00-12:00(9:40開始報到)
地點:屏東部落大學



2018原住民基層教師論壇:原住民族沉浸式族語教學教師實踐分享


2018原住民基層教師論壇:原住民族沉浸式族語教學教師實踐分享



主題說明:
教族語不只是族語,語言承載著文化,也承載著權力關係、宰制論述。族語復振從學齡前扎根,原住民族委員會推動的沉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計畫,今年已經正式邁入第五年。原民會的目標是16個族語別至少各有1所的目標,目前的困境是教保員身分同時又有族語能力的人才有限。文化札根與師資培育之間,呈現出實際現況中的矛盾現象。本會長期關注教師主體發展,原住民教師如何回應現在整個系統/結構,實踐的目的與方法如何設計並行動。此次特別邀請推動此一計畫的重要老師之一呂美琴老師,來分享她的看見、想法,並透過長期投入部落教育的年秀玲回應,看看我們在此一國家型態的政策推動下,在現代化社會中形成的文化札根與語言振興...等等論述資源引注力道,原住民老師各自所站的位置上,還能怎麼前進?

主持人:潘世珍(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理事長)
引言人:呂美琴(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兼任講師)
與談人:年秀玲(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理事)

時間:2018.7.7(六)下午 2:00-4:00
地點:屏東部落大學
呂美琴(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兼任講師)



年秀玲(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理事)



賽德克族川中島部落2018命名文化尋訪之旅


原住民族命名文化工作坊系統--賽德克族
2018年10月21日 
今年的「原住民命名文化之旅」,我們來到賽德克族的部落-清流部落。每一個人的故事都好好聽、好精彩喔。如果你也有興趣,歡迎您一起來聽。
分享人:曾清華(賽德克族)




遷村後的川中島,設立了一座餘生紀念碑。九二一地震之後受損,重新設立(上圖)。

曾先生仔細的介紹歷史事件及現今部落的情況,但照片中的歷史人物對他本人來說,都是至親祖先。從1930年霧社事件至今,歷史的教訓,不敢忘。


(訪談文章將會集結在原住民族命名文化第2集)

2018原基教論壇:日常生活的部落教保老師實踐

日常生活的部落教保老師實踐

9/8 10:00-12:00
美園部落教保中心

什麼是「日常生活」?
大家一定很好奇吧!

馬秀辛老師帶學生進入田間作息,與年長者互動,讓孩童的真實經驗(感覺與認識)過程成為教保老師介入教育的過程。從小編的理解,可能是:在部落的教保老師,將師生所處的在地生活情境視為發生教學及發展關係的場域;學習即在日常生活之中,而非脫離情境去學習;從經驗中去生產對自我、對人群、對世界的認識。




回家,在日常生活「做原住民」

回家,在日常生活「做原住民」

《回家》這部紀錄片是描述回部落工作小集體的生活故事。在山上的原住民(ka-calisiyan,排灣語自稱自己為住在斜坡上的人),是靠山吃山,所有的農耕技術發展是在貧瘠土壤中生出作物,請求大地賜予足夠的糧食。在看這部影片的同時,我進入另一個平行時空,記起多童年往事


自有記憶以來,母親就常帶著我到山上工作。我愛粘著媽媽,一定要緊緊跟在母身邊,任憑阿姨、叔叔怎麼哄我,在檳榔樹之間綁上麻繩做鞦韆吸引我的注意力,我就一定要在媽媽的腳邊,跟著忙進忙出。金龜子、扣頭蟲、蚱猛、蠶母親會抓一些昆蟲讓我用各種草、花、種子當玩具。我喜歡幫忙拉趕鳥器,在工寮這一邊有棍子綁著繩頭,繩子往外延伸四散到小米田四邊,上面都趕著鐵缶頭,只要成群小鳥偷吃小米,用力一揺起來就听零匡啷作響把鳥趕走,很有成就感。採收樹豆時,幫忙豆子;採收地瓜時,幫忙削地瓜;採收頭時,就跟著烤芋頭。連我現在使用刀子的手勢,都是在幼年的山野經驗中學到的。

山上種植的經濟作物主要依賴市場需求,樹薯、油桐、芒果...等,屏東山區的土壤貧脊,經濟作物產量不多,而且依賴收購商人來決定價值,不穩定也難計算成本利潤。母親大部分還是得要到外地打零工,才能補足購買生活物資、繳學費、水電費所需要的貨幣。隨著大家的飲食習慣改變,部落對於傳統食物小米、芋頭的需求量減少,這些在林間雜作的作物也沒什麼經濟價值。雖然對於排灣部落社會重要儀式,小米糕、奇拿富(芋頭乾粉是重要的食材之一)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沒辦法換得貨幣,對生計也沒有太大的幫助。如果拿去賣,定價也無法反應真實的勞動成本送親友當禮物比較划算原本是主食的芋頭、小米,變成了間作雜糧。

上了國小,我一樣在下課後參與家人的勞動。如果媽媽還沒有回到家,就會奔去山上找她。有一天,我拿著考卷跟母親說考試考了100分,我記得那一天大人們在收樹薯叔叔說:「這個人以後是拿筆的。」我太小不知道什麼意思,大人們輪番拉著我的手去看,像是在算命一樣:「對!」能是我做對了什麼,他們都好像很高興的樣子。「不要讓他用了。」叔叔嚷嚷對媽媽說,阻止我正幫忙把樹薯裝到麻袋裡的動作。人被簡單地分成拿筆的、拿鋤頭的,一分就是一輩子了。之後,只有星期六、日會像個客人一樣到田裡去,但就只是去晃晃

國中我到外地住宿求學,山上的事只剩下回憶。經濟作物賣價越來越不好,為了供我讀書,母親改開雜貨店、賣檳榔。能讓孩子到「平地」求學,被認為是「脫貧」的希望之路,目的不就是為了「不要像上一代那麼辛苦!」

部落生計真的是很不容易。原住民族集體經歷現代產業政策干預,原有的集體生產、共同勞作的生產方式瓦解。1910年日本理蕃政策執行開始算起,也不過100年多一點的時間。進入這個資本主義遊戲,口袋卻沒有半點籌碼。在快速的現代化的社會變遷下,原住民社會面臨全面性崩毁的危機。由於早期原住民部落位於深山、交通不易到達之處,人為了接近現代生活的便利性而遷徙,或者,在日據時期及民國時期政府持續進行集體移住的政策。部落因著地、離都市的距離及土地被剝奪的程度不一,這個斷裂是空間的也是時間性的、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時代硬生生被劃成傳統現代原住民就像是從內往外轉的陀螺,不斷被往外拋擲,心也往部落以外看齊,為了趕得上現代生活,而離開部落到「外面」生活。

到「外面」生活真的比較好嗎?

到「外面」的生活與部落有很大的落差,吾棟看見兒子地夫拉安太過好動被老師貼上負向標籤,其他小朋友會被影響跟著爬樹而被老師制止,地夫拉安越來越不開心。吾棟擔心地夫拉安沒有在山上生活的經驗,那些山林學習到的經驗與知識對吾棟來說很重要,他認為不應該讓孩子錯失經驗原住民生活的機會。吾棟毅然決然的帶著小孩回到達瓦蘭部落,不久後發生八八風災,災後更堅持回到部落重建孩子們改以在家自學方案學習。

到「外面」生活30年之後,馬老師決定要把自己所學的幼教經驗,帶回部落服務。她經驗到自己過去的幼教知能,好像跟部落生活經驗格格不入,她重拾自己的成長,跟部落一起作息、老人家學習,自然而然學會失去了的部落活能力。她把教室拉進部落生活場域,讓孩子在部落真實生活中一起活動,其他老師們也放下自己過去對於幼教專業的框架,跟著孩子一起經驗。族語、精細動作、認知能力...就在自然的生活日常中學到。教保中心把田經營成學習場所部落老人家願意進來一起勞動,也同時把老人家的知識積累共同勞動的田野中。

到「外面」讀書,德布藍恩自己在內心立下心願:「我以後一定要回來!」。她講到小時候因父母親在外做生意,但父母親似乎也很放心,因為鄰居會照顧他們,不忘問他們吃飯了沒? 這個部落互助的精神,讓當時年紀還小的她印象深刻,她覺得有部落的感覺真好。德布藍恩學成後,返鄉回到部落工作,看到部落有什麼需求,就用自己在外面學到的能力來幫忙,從社區關懷據點,看到幼兒托育的需求,成立社區幼兒園解決所需要的照顧問題,讓外出工作的人可以安心工作有一幕畫面是德布藍恩帶著小孩子唱古老部落的打油詩,小朋友唱完,換老人家唱。幼兒園教孩子的歌曲,接得上老人家的記憶,補上了因為社會變遷而產生的代間裂縫。

他們的回家之路背後都有深刻的部落童年生活經驗,人與人、人與土地的連結記憶創造了一個迴力,就在某個片刻,心裡會浮現部落的畫面,於是逆流,找路回家。 部落記憶,就是他們找路回家的地圖指引。

集團移住遷村、生產模式被迫改變、社會制度崩毁、及部落人口外流...,部落在現代工業化資本主義洪流下,崩毁力道不曾留情。隨著影片中的人物及許多回到部落重建的行動開展,形成一種陣勢。陸續有族人跟著一起行動,他們彼此之間更連成一張互助的網,像是把部落的精神在當代尋找新的意義,透過原住民互助教保中心與自學課程互動行動,守護這一部落精神的芽苗。這個陣勢就像砥住崩毁力道洪流的緩速作用,讓人能有稍稍回看自己面向主流生活的慾望及發展方向,還要能耐得住把人甩離部落的離心作用。

Adju阿督音樂節上一位母親的告白

2018年12月15日 ADJU阿督音樂節上一位母親的告白

勇氣是會感染的。我們一直以為爸媽沒辦法面對的,其實是因為自己不夠勇敢去面對。不管你走得再遠,爸媽會看著你的腳步,默默在旁邊守護著你!怕你不夠暖、怕你跌倒,又怕干涉你太多。但,要不是真的環境太多攻擊,小孩擔心的是爸媽家人受傷啊!感謝牧凡的媽媽,願意這樣的分享。#colorfulwi 辦了這場活動,特別主辦是甜美最嬌的 Remaljiz Mavaliv 甜心理事,謝謝你給我們帶來那麼不一樣的新年禮物。雖然理事長 Saivi Langalj 及 壽星大海理事家裡有重要事情沒辦法前來,但我們 Danubak MatalaqChiahung Yang柯玉琴Bun BunDakanow MaValiw...精神是同在的。還有侯選理事 田子奇 也在場。你們看看影片中的母親,她那麼的堅強。真是我們原住民族教育者的典範!
--------------------
Danubak Matalaq:大家好,我是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的理事,也是這個adju音樂節的主辦colorfulwi的成員之一,我叫達努巴克。我是一位國中老師。也是這個部落的青年。
我要介紹一位這次音樂節非常重要的發起人之一, 牧凡王凡 (牧凡)。牧凡三年前加入了colorfulwi,就立下了一個心願,希望colorfilwi有自己的音樂節,讓部落的人可以看到adju也是一般人一樣。這件事情蠻令人心疼的,要一個小孩去證明自己本身沒有錯,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但是我們需要花這麼多的力氣,告訴別人說我們沒有錯。因此我們有這音樂節,告訴所有的adju小孩知道自己的存在並不是一種錯。牧凡的母親在我旁邊,我請她上來分享為什麼她會支持自己的小孩辦這場音樂節?
美花姐:大家晚安。如果你們不知道牧凡是哪一位,剛剛唱連名帶姓那位就是我的小孩。他其實一直都在幫人家伴奏,但他最大的心願是希望能夠唱歌,所以我今天很高興他終於可以唱歌。
我沒想到我今天會有站在這裡。這一、兩個禮我的心態有很大的改變。我希望我能想到什麼就講什麼。因為基本上,我覺得adju孩子們不要怕跟家人溝通。一、兩個禮拜之前,我不知道牧凡在幹什麼,他一直很隱密。他很忙。但是我不知道他在做什麼,他好像也怕我知道他在做什麼。我在網路上看到adju音樂節廣告,我還以為是政府單位給他們辦了一個活動,然後,我的孩子是演出者之一。後來我發現,他要開會、要借車子,我才偶而的問。我才知道這個活動是在完全沒有經費的前提之下,他們要完成他們的心願。我心中其實有很大的衝擊。
我看著牧凡這麼忙碌(剛剛danubak老師講了一句話「被認同」這件事情),我就問他:牧凡,這很重要嗎?因為我覺得讀書應該是比較重要,這個年齡層,考上很高的學府才是比較重要。他就回我說:「被認同是很重要的。」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想到我自己青春期的時候。我好像有一點點被提醒一件事。原來我跟我的孩子有這麼大的距離。我們每天見面,好像沒有很親密,但又好像很親密。原來他需要被認同。我身為母親我一直沒有體認到這一點。
對他個性上的陰柔,其實身為他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我就已經知道這件事情。因為幾個孩子照相,他會自然會絲巾。他最愛聽灰姑娘的故事。我可以講N遍灰姑娘的故事。睡覺之前一定要講灰姑娘的故事,身為母親,我怎麼會不懂?!一個生理男性的孩子怎麼會很喜歡聽灰姑娘的故事?怎麼會照相的時候自然會用毛巾把自己綁起來。他那時候才國小、托兒所(的年紀)。基本上,他就是這樣的孩子。我是默默的支持他。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2018原住民基層教師論壇 --從拉瓦克部落談都市原住民教育議題




2018原住民基層教師論壇
從拉瓦克部落談都市原住民教育議題





1895年日本政府殖民台灣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

這不只是一個年代的大表,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活生生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動?原住民祖先在經歷軍事、政府、經濟等全面性的控制,文化與生活如何變化?原住民如何解決生存的問題。

拉瓦克部落位在高雄市中華五路上,是高雄市區內唯一以部落組織的都市部落。部落形成於1950年代,高山部落居民被迫遷居接近平原的新住所,為了另謀生存出路,許多原住民移往都市討生活。拉瓦克就這樣經歷了60年的歲月。但他們在民國86年高雄市都市計劃中排除了,常常收到被迫遷、安置至國宅或什麼都沒有的令人兩難的行政處份。今年四月2號,怪手開進了部落,拆除了「被同意」短暫安置至社會住宅的部落居民民宅。



#情同姊妹的vuvu們
https://www.facebook.com/Ljavek/videos/945479225632776/?t=0

這是一段原住民在台灣版圖上移動、生活、創造文化的珍貴歷史,很希望國家從保障反迫遷的人權及「轉型正義」的角度來思考拉瓦克部落的存續問題。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能做什麼呢?
也許,我們先聽聽看他們的故事。

*支持拉瓦克「停止強拆、誠懇協商」聯署:
https://goo.gl/forms/RKnoGBR2CeK0HAiF3

**本活動需事先報名。在臉書活動頁上點選「參加」,或填報名表單。在此:
https://goo.gl/forms/vF1OWuF93gDeUtjv2

聽聽看 #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 在2016年228狼煙行動,前往拉瓦克聲援的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danubak.matalaq/videos/10206866168972990/?t=40

***拉瓦克自救會
https://www.facebook.com/Ljavek/

****打狗週記
《我就這樣告別山上的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522jI4mmkc
《拉瓦克的未來該怎麼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tQyaH_L9uw

論壇照片:




2018論壇1: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方案與教師主體


  2018原住民基層教師論壇

教師實踐以復歸自身(第一場)


論壇主題: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方案與教師主體

引言人:屏東縣北葉國小 高至誠 校長
與談人:大海·伊斯坦大 理事
2018年5月5日 星期六

時間:下午 2:00-4:00
地點:屏東部落大學

*本活動限本會會員參加。